必赢626net入口 - 首页

研究生培养

学科设置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科简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1998年成立独立的二级硕士点学科,2000年成为博士点学科,2006年成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在著名防护林学专家焦振家教授、向开馥教授的带领下,从“六五”就开始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及防护林体系区域性效益评价、农田防护林优化及现有防护林改造、草牧场防护林模式以及特殊困难地退化草牧场造林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成效显著,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在校内拥有“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水土保持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工程实验室”和“数据处理实验室”,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建有“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设有“水土保持实验场”、流域经营试验区、森林水文观测站、森林小气候观测站和生态公益林经营试验区等3100多公顷。

学科以土地生产力恢复与生态工程技术、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经营、荒漠化机制与综合防治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防护林营造、效益评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土地生产力恢复,水资源管理与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成因、发生机制、变化规律和防治途径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自己鲜明特色,推动了林业和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形势,学科近期发展和建设目标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提高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努力打造适应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的、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林业生态工程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服务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

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针对我国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重点围绕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建设和开展科学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以东北黑土区为重点,辐射开展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的损失和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深入揭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评估与预测各种水土流失形式的数学模型,可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生态工程与土地生产力恢复

研究林业生态工程营建与经营管理、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综合效益增强的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性改善土壤、改善小气候和森林水文等生态效益的作用机理;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效益与环境评价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区域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预测系统。

●荒漠化监测与综合防治

以东北风沙、盐碱区为重点,研究风沙运动规律、荒漠化生态学过程及其时空动态,荒漠化形成的趋动力与机制,荒漠化土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机理;荒漠化监测、预警、灾害评估等的指标体系与理论;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荒漠化地区集水、节水、改水利用理论与配套技术;优良经济植物设施栽培技术;不同类型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

师资队伍简介


赵雨森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黑龙江省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等项目20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或教材5部。

陈祥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学会副理事长,《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编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负责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水土保持、流域管理与土地生产力恢复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Euras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林业科学》、《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或教材4部。

王树力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林学概论》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生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旱地区景观生态学》、《农林复合经营》。主持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1项、黑龙江省人事厅项目1项和国家林业局项目2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或教材4部。

满秀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林业生态工程学》和研究生课程《水土保持原理》。主持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948项目1项,获得省高校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段文标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维也纳农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森林气象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森林气象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森林气象学实验》和《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等课程。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题、教育部留学回归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启动项目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各1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

刘滨辉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等研究。先后到美国、英国、日本、泰国访问和从事合作研究。为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审稿专家。主持人事部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项目2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梁希科技论文奖二等奖3项,哈尔滨市自然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技奖1项等奖励。以第一作者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7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20.0。

汪永英 讲师,在读博士,长期从事森林气象学及水土保持方向研究,承担本科生《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实习课程。主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了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项。荣获2010-2011学年东北林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1部。

夏祥友 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及流域综合治理方向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3篇学术论文,主编教材1部。

辛颖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项目的科研工作,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

王恩姮 讲师,博士,2009至2010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留学,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现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黑龙江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

韩冬荟 助教,硕士。从事生物气候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森林气象学》和《气象学实验》。在研究生期间参加国家高新技术项目(86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各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篇。

王兵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网络管理学科组首席专家。现在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状况评估等领域的工作。目前承担科技部“973”课题1项、专题1项;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8次。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出版论著30余部。

张兴义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国家黑土农业生态网络站副站长,水利部海伦水土流失监测站站长,世界黑土联合会秘书长,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学会秘书长,研究所黑土生态领衔科学家,研究方向黑土农业生态,主要从事黑土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主持国家支撑、863、中科院方向课题5项,国家基金、973专题、黑龙江省杰青等10余项,在黑土退化过程、黑土侵蚀以及退化黑土阻控等领域取得了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6篇,获发明专利3项。

王克勤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享受省政府津贴人员,云南省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南方水土保持学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主要从事山区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负责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006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论著70余篇。

毕广有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防护林、应用生态、防沙治沙及湿地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参与“嫩江沙地节水型防护林营建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等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的获奖成果15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5项。发表了近50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并参与编著了《北方树种育苗造林实用技术》和《林木病虫害防治手册》。

科学研究

近五年,本学科共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黑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20项,总经费2132.9万元。

人才培养

本学科强调研究生素质教育,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了一系列严谨求实的培养方案。培养掌握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及水利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林业、环境建设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规划等工作的科研骨干和高级创新研究型人才。

学科自2001年建成至今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38人,硕士研究生招生115人,博士后进站4人,出站2人。


研究成果及学术交流

多年来,本学科全体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在科研和学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学科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项3项、三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三等奖1项。主编及参编专著教材等17部。近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3篇,A类期刊106篇和B类期刊22篇。


本着“开放、竞争、流动、联合”的方针,学科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建立了广泛的学术研究交流关系。学科还多次组织教师前往美国、维也纳、韩国、台湾等地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内外的同行、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




友情链接
手机版

3003必赢贵宾会官网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